
其實去年剛上院線,就忙不迭把上下集看完,只是走出戲院感覺千頭萬緒,很難釐清辨明。拉雜寫下一堆感想,卻沒能劃出條理,擱筆至今。適逢本片在大陸盛大演出,略作修飾,搬出來以助談興。對還沒看過的人,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先看片子,對下面的感想可能比較有共鳴;然而不論看過與否,既然劇情根據歷史事件改編,本文不太可能把你雷到,儘管往下看無妨。


這陣子看過一些對本片的批評,其中幾個觀點值得提出來討論。有云對壓迫者的暴行描繪力道軟弱,以致賽德克人起事的基礎,顯得說服力不足。我同意這方面的描寫確實單薄,雖然由劇中人物的對話,以及為數不多的幾個場景,觀眾可以略為了解直接管轄諸蕃社的日警暴戾醜行。但與後來莫那魯道率眾襲擊霧社公學校,對日人不分婦孺,無少長皆斬、趕盡殺絕的殺氣相比,便引發另一波的討論,也就是,殺戮是否太重、太過頭了?
當然,說這種話的人絕不是指莫那魯道殺戮太過,而是質疑魏德聖會不會倒下太多血腥醬汁,以致電影走了味?不曉得魏導的原意如何,單就電影論電影,提出這種疑問的人,或許正掉入導演設下的陷阱。

不是如此嗎?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相比,這場衝突中的日本人和賽德克人,那一個更為接近?就以引發戰事的導火線為例吧。日本警察嫌莫那魯道兒子的手髒,拒絕和他一起飲酒,遭強灌後將對方痛打一頓,繼而被賽德克人圍毆成傷。族人擔憂當局藉故報復,遂決心起事。

文化隔閡滋生誤解。軍國主義教育體制,掌摑學生是天經地義的事,日本人可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打得比較兇可能有,但我是為你好;日本學生我也照打啊!」被殺的老師臨死前如是說,然而被打的人想法卻大不相同。當老師的人可能看到這幕會不大舒服,但是站在賽德克人的角度想,祖靈可沒說出草的對象還要看職業。

說到滅族,劇中藉莫那魯道之口,警告族中小輩;其實也是提醒觀眾,日人理蕃的手段如何。莫那魯道能預知後果,應該不是祖靈昭示,而是經驗之談,甚至他本人也曾參與其事。舉世殖民者開疆闢地,鏟除原住民最有效的方式,無非利用部落間矛盾,以蕃制蕃。美洲、非洲如是,台灣亦同。霧社事件前十年,莫那魯道曾協助日人襲擊梨山地區的泰雅族部落,殺婦孺26人。同為受壓迫者,為什麼要為統治者出力,殘害自己同胞?因為社會組織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部落間彼此的矛盾,往往更甚於外來者。霧社事件裡,即使賽德克族各社,也沒能一致對外,部份反而成為日軍鎮壓的先鋒。

有人以莫那魯道襲殺婦孺的往事,批評他不算英雄。我想,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至少可以理解一點,就是「英雄」二字的定義因時因地而異,每個社群的認知可能大不相同。不殺婦孺這個觀念,早期並非出於人道,而是基於某些迷信禁忌,或是將婦孺視為戰利品加以保護。畢竟俘虜是擴充人口、提高生產力的有效手段。什麼時候形成一種交戰準則甚至所謂騎士精神,我個人沒有研究,知道的還請指教。我猜想賽德克人平日征伐未必殺害婦孺,但以血祭為名的出草例外,除非祖靈對祭品有特殊要求。
也有人拿本片與「阿凡達」相比。同樣遭受外來文明的侵略剝削,作為科幻虛構世界的「阿凡達」,選擇讓祖靈發威,導入商業片通常必須具備的快樂結局;「賽德克巴萊」則是地球上少數民族共同的悲壯故事,最終以寧死不屈的戰士,走過彩虹橋迎向祖靈懷抱,聊表一絲慰藉。然而比諸「阿凡達」過度簡化的善惡二分法,「賽德克巴萊」則需要你,做為現代社會的主流觀眾,在一掬同情淚之餘,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

拉雜談了一大堆,貼劇照時才發現有不少遺漏,比方說,「花岡倆」就一字未提。影片太過複雜,以後有機會再說罷。
原發表於Jeff & Jill的窩,2012/01/14 21:03:52
01. 東村James 2012/05/10 22:45
讚讚讚﹗寫得真是精闢。
我們這裡本週上演了﹐每天只有三場。要找時間去看看。
02. 電老大 2012/05/11 12:05
苦等多時
總算北美上映 心情是有些沉重
看歐洲戰場的二戰電影 畢竟 離得遠些
但是 原住民 的生活困境 文化衝擊 我能心領意會
整個戲 讓我有些喘不過氣來 國際版 2.5 小時
因為週日,12 點。去教堂的人 還沒回來 其他人 還在用餐
整個戲院 只有 Amy 跟我
我笑著 【honey, surprise 我為妳包下整個戲院
happy birthday, 今年,明年,及往後 50 年】
Victor
真的?上次我跟老婆包下整間戲院,不知是幾輩子前的事,真福氣啊!
不過對導演來說,可就不大優了。
03. 泥土‧‧‧郭譽孚 2012/05/11 20:58
您們小家庭能夠有這樣的一個網誌,真是幸福‧.‧.祝福您們‧.‧‧‧
可惜的是,您沒有聽魏大導演的話,浪費了他的一番苦心‧‧‧您上電影院以前應該要聽大導演的交代,先看史實啊,他說他是根據史實,是純種台灣英雄的故事‧.‧.‧但是他知道,任何一本非小說的專書,不是一個禮拜能看完的,他說得漂亮,誰真能看完專書去看,看看漫畫或小說就不錯了‧‧.‧也因此它們與您一樣,不可能發現他的錯誤,只會落入他設計的送錢給他的圈套裡‧‧‧
第一點,到底日本人怎樣對待賽德克人,知道日本人發給每個賽德克家庭會產生毒害的銅鍋子麼‧.‧.‧族中青年讀書之後,才懂得的‧.‧‧‧
第二點,知道麼,當年原住民都沒有戶籍,換言之,不算是人啊;我們漢族還算人,有戶籍;不過,都不准與日本人結婚──只能同居,不能申報結婚的戶口‧.,.‧日警政策上奉命與族中有身分的女子通婚,但是沒有結婚者的法律地位‧‧.‧
第三點,祖靈血祭之類,是真的嗎?還是現在胡掰的?由於原住民沒有文字,所以無法詳細處理其信仰的內涵‧‧‧自從霧社事件以來已經七十年以上了;賽德克族在事件後,早已被徹底地破壞,當年的成年人都被殺死,剩下十六歲以下的人,能夠知道什麼?當年的信仰系統細節,在日據下,由誰傳承?
最後,就以您所及的彩虹言,在今天的歷史資料中,有老者禁止小孩在看到彩虹時興奮的現象,與今天受基督教影響的賽德克族彩虹觀──魏大導演是台南長老會的虔誠信徒──完全不同的現象,可以為例‧.‧.‧
以上,相對於您所提的現代化與進步的觀點,給您參考。
泥土敬白
在下果然沒怎麼聽魏導的話。在台上映前後聽過片段,差不多忘光了。
不過,電影和史實不能相提並論,不加扭曲,就算有誠意了。做為作者,或是說故事的人,加上個人意見是難免的。另一方面,身為觀眾,也會有自己的解讀。我的文章未必代表魏德聖,可能差很多也說不定。
實在說,若不是這部電影,我對莫那魯道其人其事的認識,只有更加淺薄。電影和歷史事件本身,都是值得探討的。也非常感謝您提供資料及看法,讓讀者或觀眾,對事件及當時環境,有更全面的認知。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