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For Greater Glory(更大的輝煌,至高榮耀)

美國人拍的墨西哥電影,找魔戒的特效高手當導演,卻不太會說故事;狗血灑了一地,也沒什麼感動,只墨西哥風景好看。

12(十二怒漢大審判)

翻拍得不錯的老毛子電影,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原版是1957年好萊塢電影「12 Angry Men(十二怒漢)」,新作加入俄羅斯社會背景,最後轉折出人意表,值得一看。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



五名德國男女青年滿腔熱血加入二次大戰,各分西東,約定戰後重聚,卻在時代巨輪碾軋下陰陽陌路。難得並非看到好萊塢制式的蓋世太保殘暴不仁或愚蠢德軍抱頭鼠竄,而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年輕小伙子,以德國人的觀點,呈現戰爭另一面。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蓋茨堡戰役(Gettysburg)

前兩個月看過關於南北戰爭的「林肯」及「諸神眾將」兩部片子,一時興起,又去找來這部二十年前的「蓋茨堡戰役(Gettysburg)」。蓋茨堡常被稱為美國內戰中最血腥戰場,短短三天鏖戰,雙方傷亡約略相當,合計超過四萬五千人。戰後四個月,林肯為埋葬陣亡將士的公墓揭幕時,發表著名的「蓋茨堡演說」,揭櫫「民有、民治、民享」理念,不僅是歷來被引述最多的政治演說,影響下世紀初的孫文思想,也使得百餘年後西太平洋小島上的某無名高中生,不得不認真把它背起來,以應付英文老師的抽考。算起來敝人與蓋茨堡神交甚早,但直到今天,才有緣一睹戰事的本來面目。

歷史時序上,「蓋茨堡戰役」介於「諸神眾將」和「林肯」之間,發生於1863年七月一日,南軍大舉北侵,卻在三天激戰後,以失敗收場,被視為南北戰爭轉捩點。除歷史本身之外,和「諸神眾將」影片的關係,是本於Shaara父子的原著小說。老爸Michael的 "The Killer Angels" 獲1975年普立茲獎,並在1993年催生這部「蓋茨堡戰役」。影片的好評使片商籌劃第二部關於南北戰爭的片子,奈何當時Michael已然故世,於是找上同為作家的兒子Jeffrey,寫下了「諸神眾將」。可惜的是,原著雖然賣得不錯,改編成電影卻慘遭滑鐵盧,Jeffrey執筆的內戰三部曲完結篇 "The Last Full Measure" 銀幕版本也就沒了下文。以觀眾的眼光看來,兩片的製作都稱得上水準,一定要說有何敗筆,便是「諸神眾將」偏袒南方的鏡頭語言,太過明顯而引人反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