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知風颱會來呀未
也是無米樂、黑白唱
無米樂
心情放快活,不要想東想西
叫做無米樂啦
也是無米樂、黑白唱
無米樂
心情放快活,不要想東想西
叫做無米樂啦
上月底到關渡自然公園,偶然看到這部兩年多以前轟動一時的記錄片放在架上,心血來潮,回家就看了一遍。當年為什麼沒看呢?說來無趣,因為頭一次看到相關報導,就是某政治人物眼淚鼻涕的做作,頗覺噁心。這幾年政客的推薦對我來說幾乎成了反宣傳,竟而因此錯過。

這種日子他們未必不以為苦,但長年看天吃飯早已養成逆來順受的認命性格,把磨難當作老天給下的濿煉。不然能怎樣呢?播種的時候缺雨水,收穫的節骨眼反而下個不停。平白無故瞎了一隻眼,想來想去這輩子沒做錯什麼,那肯定是上輩子的虧欠。農友噴巴拉松,一個接一個在田間昏倒、送命,畢竟是陳年舊事,老人家談起來一派輕鬆,反倒是聽的人心情沉重。
繳租、完稅、納糧,統治者的更替對社會底層的農民沒有明顯的差異。三七五減租是佃戶額手稱慶的德政,公地放領卻不是每個農民都消受得起的福份。儘管有了自己的地,仍然要繳納稅費給政府;白花花的稻米被徵收作軍糧,耕作的農家只能吃蕃薯簽。負擔依舊不輕。

片中崑濱伯自我調侃地寫下「末代稻農」的條幅,他們這一代已經是古稀之年,卻後繼無人。老人家當年或許選擇不多,他們的子孫則顯然沒有承襲家業的打算。本來嘛,一期稻作三、四個月下來,只賺得七、八萬塊,算起來連領基本工資的外勞都賺得多。萬一老天不賞臉,豐收歉收都有虧損的可能,風險又不見得比較低。這樣的工作,那個年輕人願意來?
從這部片子,可以理解一個月區區數千的老人年金,有多大的作用。對無慾無求的老人家來說,這一點錢代表不必看老天爺臉色的安定。「無米樂」啦!也難怪有人說,正因為他們年齡大,才能看得那麼開。倘若是養兒育女的年紀,遇上WTO這麼重大的衝擊,怎能領一點休耕補助就算了。做夥去放火燒衙門喔!
人生的幸與不幸,很難一言以蔽。導演之一的莊子在訪談中提到,發現後壁農家還在種稻,曾經讓他非常訝異。因為收益太差,他家鄉屏東三十年前就不種稻了。其實嘉南平原是台灣米倉、主食的供應地。誰不吃米飯?倘若沒有戒嚴時期的管制,輔以有效的產銷組織,應該發達得會比其他地方的農家要快要早。數十年如一日的種稻,或許正因為它的富饒。
早年我祖父的家鄉人多地小,養不起食指浩繁,大都離鄉背井往城市發展,趕上台灣工業化的潮流,如今即非大富也有小康。留在家鄉的父老,套句現在的流行,也是專攻利基市場,因為種稻米質量俱差,沒辦法和南部競爭。數十年來不斷嘗試,也有一些產品在市場上佔一席之地。十幾年前聽說不少人種蘭花致富(儘管亦不乏傾家蕩產的例子),雖然曇花一現,也可見鄉人的靈活。
倒不是說死守一塊田地的人不聰明。當年為了保證糧食自給自足,政策上恐怕也由不得你改種其他高附加價值的經濟作物。前面說幸與不幸禍福難料,其實是這個意思。
網路上有人見了「強徵軍糧」就藉題發揮,拿來和二二八扯到一塊,其實大可不必。徵糧本來就是賦稅手段之一,關鍵在於被拔毛的鵝叫不叫。看到自己種的白米飯拿去給別人吃,當然是心如刀割;就像我這一整個月心情都不好,逢人就罵土匪政府一樣。老子辛苦賺的錢,平白從戶頭消失掉,政府還說要拿去買飛彈。哼!

所以對於這些一生奉獻的農人,我們不僅寄予同情,更應該心存感激。除了供應每日糧食所需,事實上,我們等於是踩在他們佝僂的背脊,而有今天的豐衣足食。看過本片之後,對政客爭相提高老人年金,竟也不再那麼反感了。反正,貼補這些老人家,總比買些銀樣蠟彈頭、把錢流進贓官口袋強些。想著想著覺得自己也有些仙風道骨、樂天知命的味道。
「無米樂」啦!
(圖片來源:DVD截圖)
原發表於Jeff & Jill的窩,2007/05/10 17:41:37
《以下留言與回覆,來自 聯網》
01. wit 2007/05/11 11:21
好
寫的既有知識,又感性,又樂天,真是好文!
寫的既有知識,又感性,又樂天,真是好文!
02. e822177 2007/05/11 11:22
03. 竹林過客 2007/05/12 18:58
苦中作樂
無米樂只是苦中作樂,我個人覺得那是一種深沉而無奈的悲哀。農家辛苦有誰知。到時台灣稻米都由外國進口就不樂了。
無米樂只是苦中作樂,我個人覺得那是一種深沉而無奈的悲哀。農家辛苦有誰知。到時台灣稻米都由外國進口就不樂了。
04. 克里斯。李 2007/05/14 22:27
真的是
粒粒皆辛苦
粒粒皆辛苦
05. Jeff & Jill 2007/05/15 12:18
承蒙幾位朋友捧場
尤其wit兄的謬讚令我愧不敢當。我對農業問題認識有限,泰半是看了本片後翻查資料所得。知識也者,其實是文抄公的本事居多。
補充一點: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片名的來由十分好奇,甚至剛開始我也懷疑過是不是日語。這裡是一篇本片導演的訪談記錄,有一些背景資訊可供參考。
支持台灣米 救救老農民
我一直都不覺得台灣米有多好吃 直到我出國之後...
農民的錢真的都是辛苦血汗錢, 看了叫人心酸
如果那些政客不要亂花錢或A錢 應該可以救活很多人了呢
07. 時季常 2008/02/12 01:13
教育失敗才會後繼有人
現代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好像沒有幾樣和農業有關,即使有關,也都是上層的知識研究。以前還有專業學校,建教合作等,到了現在,更是幾乎沒有一項和務農或技工有關。都是在教士大夫之學!
那些農人和技工,大半是教育失敗的產物。台灣教育很成功,所以農人工人大半後繼無人。
格主於 2008/02/12 21:07回覆
也是時代變遷的結果罷。
家祖父原在農業學校教書,後來改為農工學校,近幾年連資訊電腦都教,農業云乎哉,好像只剩下園藝了。趕不上時代潮流,連教育也要被淘汰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