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 星期三

炸藥屋(A House of Dynamite)

就電影來說還不錯看,對所謂核威懾或核報復的理念、漏洞,以及相關人等大禍臨頭的反應各有探討。然而起因不明結局未定,留白給觀眾思考,講得難聽算是沒頭沒尾,不是馬鈴薯的菜。


事件起於中俄朝三國交界處不明地域,一枚洲際飛彈騰空而起,徑自朝美國飛來。由於無人負責(俄、中皆否認,朝方無回應),時間緊迫(廿分鐘內在芝加哥落地),加上攔截失敗,當局必須立刻決定是否實施核報復,範圍又要多廣。牽連過甚則被報復國家必定群起反擊,一旦全面核戰爆發,便是世界末日人類滅絕。

註:「炸藥屋」出自對「恐怖平衡」的生動比方:一群槍手在佈滿炸藥的屋裡對峙,不論誰先動手,大家一起粉身碎骨。無奈的是,隨著俱樂部成員日益增多,免不了有人會打行險僥倖的算盤。

雖說主題應該是迫使觀眾進行核威懾理論的省思,但情境有點極端,以致評論多半落在美國防禦體系何以漏洞百出,導致五角大廈都得出面澄清。不過看起來確實戳中傳統核戰體系不合時宜之處。冷戰時期核武國家有限,非甲即乙,假想敵就那幾個。現在枱面上成員超過半打,悶不吱聲的搞不好翻倍。大國發起核戰必定鋪天蓋地而來,不會孤零零一枚,彷彿士官誤射雄二那般光景,更不會沒人認帳,連報復都找不到對象。但如果是核武數量有限的所謂「流氓國家」,就比較難說了。

討論較多的失誤,是兩枚反導彈均攔截失敗,其中一枚還是故障。劇中也說了,那是以子彈攔截子彈,本來命中率就只有六成。打兩枚並不會使命中率翻倍,不是喔,不是這樣的喔。至於為什麼不繼續攔截,劇中告訴你,是要保存實力應付後續攻擊,也是現實中的無可奈何。反導彈造價高昂數量有限,倘若消耗在第一波的誘餌,後面來真的,就無力相抗。這點從今年以伊戰爭可以得到印證。伊朗先以量大質差的飛彈消耗以軍空防,待鐵穹耗盡,再以高超音速導彈打擊,迫使以方停戰,算打個平手。

至於何以未能確定發射位置或導彈型號,從而判斷來源,劇中似未深究。猜想前者涉及偵察密度,後者則是資料不足。冷戰以來凡有軍演,相關國家必派機艦間諜蒐集武器情資。洲際飛彈龐然大物卻無從判斷,有點不可思議。就算軍事手段不濟,冷戰時期早已設有熱線供緊急通聯,豈有臨事雞飛狗跳找不到負責人之理。難道也因承平日久荒廢?這是本片難以服人之處。

結局開放,留給觀眾去推演。倘若我是劇中美國總統,合理做法是拼著一座城市被燬,爭取時間釐清事實找出凶手,再進行針對性報復。洲際導彈不像髒彈,不是穿草鞋的恐怖份子搞得出來的,凶手必定同在炸藥屋裡。到時候我也不用開槍,大夥兒一擁而上把那癟三摁住,掐死得了。只不過現實政治中,不立即報復的壓力肯定大得不得了,靠選票呼吸的政客,恐怕自己要先掛掉。

戒備中的北美防空基地

不明導彈升空

直奔北美而來

戰備提升


高層緊急會議,第一時間只有軍方

總統由公關活動抽身

國家安全顧問還在路上
 
線上諮詢朝鮮問題專家
 
反導彈升空攔截
  


B-2 轟炸機升空,待命實施核反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