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如何與殭屍共同生活 ─ 復生 In the Flesh



2013-14年BBC出品的影集「In the Flesh 復生」,以縱橫影壇半世紀的殭屍(zombie,或稱活死人living dead)開場破題,然若觀眾以為劇組想和近年紅透半邊天的「陰屍路 The Walking Dead」別苗頭,那就錯了。活死人只為故事節鋪陳設置情境,真正的題旨,則在人我異同的情感理智糾葛之間發酵。


半世紀來已然定型的所謂活死人,係出於某種神秘原因(病毒、核生化戰劑或超自然力量)而恢復活動,卻全無人類意識,狂暴而饑餓,嗜食人腦,或活人身上的不管什麼部位。故事開頭,突然有大批死者爬出墳墓,四處掠食,造成極大恐慌及傷亡。好─佳─在,天縱英明的科學家找出治療方法,讓狂暴的殭屍恢復神智,想起自己本來是誰。於是不僅社會由動盪中得到救贖,劇情也自此與陰屍路分道揚鑣另闢蹊徑,走向截然不同的世界。

可以說,殭屍只是引子,是佈景道具。真正的故事,由政府將恢復意識的活死人送回家鄉安置開始。為降低排斥,冰雪聰明的官員替活死人發明新稱謂,叫做「部分往生症候群」(Partially Deceased Syndrome,簡稱PDS)患者。我看到的中文譯本,直接將deceased譯為「死亡」,有點辜負政客民胞物與悲天憫人的美意,因此改用一個常見的美化字眼。且不管怎麼說法,本劇的主角便是一名PDS患者,劇情重心則在如他一般的前殭屍,如何重返家園融入社會,與自己家人和諧共處。

問題之一,儘管他們意識清醒、舉止正常,卻沒有心跳體溫,外表依然是個死人,必須靠化妝掩飾。問題之二,人們對PDS患者狂暴時期四處捕殺餘悸猶存,更有人因此失去親人骨肉,憤恨不已。問題之三,藥物治療只能短暫控制,藥效一過又會恢復狂暴,使得一般民眾很難消除戒心,特別當政府預算短缺,無法充分供應藥物之際,容易造成緊張。問題其實還很多。社會如何接納一個「異類」,即使他生前是親朋好友,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事。

第一季探討的課題,大致在社會(以劇中保守的諾頓村為例)對不同於己的異類、他者,由排斥到接納的歷程。所謂異類指涉廣泛,個人以為「更生人」會是更貼近題旨的例子,但劇中特別點出的是同性戀。主角年紀輕輕,當初自殺的原因,便是同性戀情不被雙方家庭認可而遭拆散。第一季中,觀眾可以很輕易地將同性戀代入劇中PDS患者的位置。他們不被保守村民接受,教會視之為撒旦化身,甚至有激進份子組織義勇軍伺機狙殺鏟除。現實生活中的同性戀者,除了死亡威脅未必明白迫切之外,有些人仍然視為愛滋病傳染源,避之唯恐不及,教會更是撻伐不遺餘力。但若這個異類是你的家人鄰居朋友,在同一座吧台飲酒,甚至同一張餐桌吃飯,將如何應對自處?這是本劇所希望深入探討的。

第二季更將範圍擴大,加入宗教及政治議題。受排斥的PDS患者發展出地下教派,由相互取暖到以行動捍衛同志。排斥PDS患者的人們也組成政黨,以看似溫和的政策,逐步限縮非我族類的自由,防範他們再度形成威脅;某些場景,觀眾彷彿瞥見納粹的幽靈蠢蠢欲動。然而兩股力量並非正邪之間的對決,受壓迫者難免有激越扭曲的思維做法,正如壓迫者出於恐懼而施以卑劣手段。好在不同陣營總有個別成員適時爆出人性火花,使劇情不致陷入黑白二分的窠臼。本季上演未久,還是少做劇透,以免破壞觀賞樂趣,有興趣的自己去看罷。

做為觀眾,倒也不必為劇情所限。生活中會面對的類似課題很多,即使沒有那麼極端。大至人種差異,不同宗教、政治信仰,小至工作場所的外勞、家裡的外傭,甚至更普遍的、娶進家門的媳婦。人們面對不熟悉的他者,剛開始總是忐忑不安、心懷恐懼。如何克服人己差異,營造和諧關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樂觀一點看,倘若跟殭屍都能和平共存,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

不得不說,本劇的基調相當沉重。幸而到了季末,衝突的最高點,意外看到一抹人性光輝。主角被人下藥失去控制,眼看要變為狂暴殭屍,一步步逼近人群,這時他那平日古板疏離、沒什麼互動的老爸,突然越眾而出阻擋兒子,其實是怕他給人殺了。同為人父,這時忽然有股無名悸動。自己兒子,那怕再怎麼十惡不赦、國人皆曰可殺,也不可能袖手不顧啊!因此對於有人不這麼做,委實感到難以索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或許這是另一個需要參悟的人生課題罷。
 


原發表於Jeff & Jill的窩,2014/08/07 15:45:44


《以下留言與回覆,來自 聯網

01. 一畝桑田  2014/08/25 15:34

他者,

人性,

太錯綜複雜,

這樣的電影虧得洋人拍得出來。


格主於 2014/08/26 23:00回覆

BBC有guts,敢於嘗試不太一般的題材,這點我蠻佩服。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