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刺殺據點 Vantage Point

這是一部勇於嘗新的電影,好不好看則見仁見智。劇中以八個(或更多?)人物的不同視角,觀察謀刺山姆大叔的一連串槍擊、爆炸和綁架案。所謂嘗新,是指八個觀點並非同時交錯進行,而是分成八段,每段以一個人物為主,告一段落之後把時間拉回原點,換一個人的眼光再來一遍。

說實話,這種手法蠻惱人的。雖然每加入一個新的視角,就多揭露一點事件的真相,但一再反覆,次數多了實在有點乏味。不知導演還是製片說,構想是受了「羅生門」的啟發。但「羅生門」有殺人案的懸疑,本片卻只是不停的動作戲。所謂不同觀點,充其量只是劇中人物囿於自身所在的位置,未能窺知全貌罷了。即使有任何誤會或蓄意遮掩,都在迅速發展的事件中失去思索咀嚼的空間。


原片名Vantage Point有兩層解釋。一指能盱衡全局的有利位置,一指對事物的視角、觀點。台譯片名「刺殺據點」一如既往,是用來騙觀眾買票的廣告詞,不必理會。以編劇手法來看,片名應該是取第二義,即不同的view point。若從第一義「有利位置」設想也很有趣。片中最佳的vantage point在那裡呢?我認為是那個手持攝影機的觀光客所站的廣場中央。本應完全置身事外,無意間卻把各色人等盡收眼底。連恐怖份子的主謀,都要藉故搭訕,到他的位置打量週遭形勢。而被他不小心撞落冰淇淋的小女孩,後來和媽媽失散,走到馬路中央,意外造成恐怖份子的車輛翻覆,使被綁架的美國總統獲救。一連串隨機的安排,與其說是「羅生門」,不如說像幾年前那部「衝擊效應」,但深度又頗為不及。套句程式設計的行話,本片屬於「事件驅動」,人物刻劃少之又少,這位老黑觀光客算是少數表現出情感的角色,他和小女孩的互動則是片中唯一的溫暖。

以純粹動作片而言,雖然場景的一再重複難免令人不快,每一個新的視角,除了揭開其他角度未能發現的面貌,同時也為後續發展提供線索。手法高明與否有待商榷,但佈局的確用了心。倒是藉由不同的觀點,編導很明確地傳達一個訊息:事實未必眼見為憑。抱著女孩子不一定有曖昧,穿制服的也不見得是警察;情人和搭檔都靠不住,甚至站在台上接受歡呼的,也可能不是美國總統。看來唯一沒有心機、不在隱瞞什麼的,就是佔著vantage point的老黑了。但是在這麼許多爾虞我詐之餘,對於這個人,我們真的能夠信任嗎?還是編導暗藏玄機,其中另有蹊蹺?電影閉幕散場,就別想那麼多了。

(圖片來自官網)
 


原發表於Jeff & Jill的窩,2008/07/04 16:49:11


《以下留言與回覆,來自 聯網

01.  niki在斯里蘭卡  2008/07/13 18:51

這部片子我有看過
害我好專心在看 

格主於 2008/07/14 23:02回覆

辛苦了,是有點累。動作片好像不適合這麼拍。


02.    2008/08/04 22:20

有點奇怪的地方

綁架總統殺人不眨眼的綁匪,會閃避路中央的小妹妹,我覺得這一點很奇怪。

駕駛在與遊客的談話間可能意識到那個小妹妹,

或者他們是同一國家的同胞,就以上兩層關係,

應該不至於會造成片末的車禍。

假如我是綁匪,大概只想狂踩油門吧!


格主於 2008/08/05 12:15回覆

恐怖份子和黑幫暴徒的心理背景不盡相同。前者自認從事戰爭行為,他或許會毫不猶豫地劃開敵國元首的喉嚨,卻未必能忍心輾過路中央的小女孩。何況事出突然,可能純粹出於本能反應,表現出恐怖份子隱晦的一絲人性光輝。

若是針對這點剖析,或許會更有說服力。然而編導對敘事手法的興趣遠高於心理舖陳。八個視角輪替,時間已經用掉大半,賣動作尚且不及,那裡有空交代角色的轉折。其實我很懷疑他們會想那麼多,說不定只是因為老闆設定的片長已經到了,只好草草了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