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這部新片,題材比前作和前前作對我胃口,所以舉家到電影院捧場,幸而沒有失望。這陣子討論的文章多,為免拾人牙慧,隨便聊聊打屁好了。台灣片名保留原文的「Pi」,原來有其深意。出發前Elaine問我,這個「Pi」應該唸「匹」還是「拍」?開演後謎底揭曉,竟然是「屁」
。好啦,我知道電影裡頭寫做「Pee」,然而那也不過是印度名字的英語諧音,中文我高興唸成「屁」、「屁腥」,你管得著嗎?一樣不雅,前後有別罷了
。這位印度小屁孩做的頭一件奇事,便是為了扭轉同學們拿他名字開玩笑的恐怖集體霸凌,硬是把圓周率背了幾個黑板,好讓大家印象裡只有「π」,再也沒人想到「屁」。第二件奇事是小屁孩同時信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不過這點大概只有西方人稱奇,台灣人捻香兼拜耶穌的比比皆是,至少一個家庭裡各信各的,在同一張餐桌吃飯也多半相安無事。
1453年,是西方歷史的分水嶺,標示中世紀的結束,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開端。當年度最重要的事件,便是崛起的鄂圖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終結千年國祚的拜占庭,也就是東羅馬帝國。電影以年輕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為核心,描述他如何決心排除萬難,奪取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權,拔除西進之路的芒刺,終於成就一代霸業。其中決定性戰役,便是君士坦丁堡之圍。
重看1974年版日片「砂之器」,主要是懷念起做為劇中主題旋律的「宿命」鋼琴協奏曲。電影改編自松本清張1960年發表的同名推理小說,曾多次搬上大小銀幕。與原著差別最大的,是將主角設定為作曲家兼鋼琴家,並為這個角色譜寫一部貫穿全劇的協奏曲。特別在後段,警探抽絲剝繭說明案情的同時,正是本曲的首演發表會,穿插主角父子當年流離失所的辛酸過去,音畫融為一體,是同類影片中難得的詩意傑作,為後來翻拍樹立典範。2004年重拍的電視劇,由作曲家千住明重新譜寫。新曲另有意境,但沒看長達十一回的影集,不好說與場景的搭配如何。由菅野光亮所作的首版,則是十分契合而令人感動的。
繼暢銷鉅作「
,因此寄希望於中文本。不料倏忽五年過去,中文版依舊不見蹤影,反而電視影集仗著前兩年「聖殿春秋」火紅上映的餘威,九月起在北美陸續開播。新劇仍然只有八集,相對原著的規模,可知必定經過大量濃縮刪節。只是沒有中譯本,將就著看罷。
不知是受了預告片,還是一些因片名而牽拖希臘神話的劇評影響,一直以為這是一則「探索人類起源」的故事。看完才發覺,這頂多是部「探索異形起源」的影片。只是規模宏大,應該至少可以拍個不輸異形系列的四集;因為遺留未解的謎團太多,無論人類或異形的起源,都依舊是個大問號。懷疑在導演去見造物主之前,是否能有機會說出個大概。
週末把擱了很久的「
五月底在



為紀念鐵達尼號沉沒百年而拍攝的四集迷你劇,完結篇在4/15,也就是百週年忌當天播出。


幾年前英國BBC出品的這部迷你影集,片名並不太吸引人,故事開頭也稍嫌紊亂,前半小時莫名其妙,撐不過的,大概就轉台了。堅持到底,才會藉由逐步昇溫的劇情,慢慢踏入一場由政客、殺手、高科技,當然,還有倒楣的主角,錯綜複雜的生死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