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宿命(砂の器)

重看1974年版日片「砂之器」,主要是懷念起做為劇中主題旋律的「宿命」鋼琴協奏曲。電影改編自松本清張1960年發表的同名推理小說,曾多次搬上大小銀幕。與原著差別最大的,是將主角設定為作曲家兼鋼琴家,並為這個角色譜寫一部貫穿全劇的協奏曲。特別在後段,警探抽絲剝繭說明案情的同時,正是本曲的首演發表會,穿插主角父子當年流離失所的辛酸過去,音畫融為一體,是同類影片中難得的詩意傑作,為後來翻拍樹立典範。2004年重拍的電視劇,由作曲家千住明重新譜寫。新曲另有意境,但沒看長達十一回的影集,不好說與場景的搭配如何。由菅野光亮所作的首版,則是十分契合而令人感動的。


電影主題是人與命運頑強抗爭,卻終於不得不屈服的故事。主角(指作曲家和賀英良,亦即凶手本浦秀夫。戲份最多的警探,其實是說故事的人)隨患病父親流浪多年,備受歧視欺凌。幸得鄉村警察三木之助,將父親送進療養院,並收養幼年秀夫。後來秀夫離家出走,藉戰後混亂改名換姓力爭上游。若干年後,他以音樂天份嶄露頭角,與中央大員的女兒論及婚嫁。未料此刻卻被三木認出,要求他回鄉與風燭殘年的父親見面。已經改名為英良的秀夫,雅不願自己不受認同的過去曝光,危及大好前程,爭執中打死三木。悔恨之餘譜寫題為「宿命」的協奏曲,首演成功大獲激賞。正當他滿心喜悅,預備擁抱光明未來之際,持拘票的警探已經守候在音樂廳門口。他所追求的成就,正如幼時堆積的砂堡(砂之器)一般虛幻脆弱,再怎麼高大華美,也經不起海風潮水侵襲,終究化為一片平沙。

患病父親携幼子流浪,飽受歧視欺凌

稱協奏曲,是強調有主奏的鋼琴與合奏的管弦樂之分;因為只有兩個樂章,並非正規的協奏曲式,故有時也稱為組曲。主奏的鋼琴,可以視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嚮往成功的主角;管弦樂則代表多變的環境與命運,時而和熙溫暖,時而寒風怒號。既有父子倆在冰雪中蹣跚前進的苦楚,也有在矮棚下造飯分食的溫馨。遇上三木警官,使他既面對骨肉分離的傷楚,又獲得衣食無缺的家庭歸宿。劇中留白的是,為什麼秀夫要從養父母家逃跑,儘管這兩夫婦如此疼愛,而他也終於找到安定幸福。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意識到含辛茹苦把自己帶大、相依為命的父親,是自己一生苦痛的根源?而好心收養自己的三木夫妻,或許只是填補膝下無子的空虛?當他不再是不識世事的小鬼,什麼念頭鑽進了他的腦袋,使他決心甩脫過去,走自己的路?

父親被警察送進療養院,一別再無相見之日

音樂告訴我們,當他出走途中,聽到三木聲聲呼喚的片刻,心中其實糾結不捨,卻依然決心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永不回頭。樂曲進入高潮,鋼琴的主旋律不斷攀升加強,管弦樂的回擊也愈加緊密收縮。尾聲中鋼琴自以為登上高峰,管弦樂的幾下重擊,卻其實為他敲起喪鐘。電影最後一個鏡頭,作曲家帶著充滿汗水淚水的喜悅猛然回頭,面對的卻是手持拘票的警察,砂之器終究歸於泡影。

 (樂曲未完,但後來現實與回憶交織,音樂時而轉入背景,還是直接看電影罷)
電影成功地結合音樂、鏡頭,以及三段式跳接的蒙太奇手法,把傳統推理故事中隱形的凶手,推上主角的位置。儘管1974電影版的敘事部份仍以警探為主,據說2004電視版改採以凶手為第一視角的敘事觀點(倒有點Hannibal Lecter反客為主的味道),相信十一回的長度,應該頗有揮灑空間。電影版的音樂深具感染力,有柴可夫斯基式的浪漫激情風格(有人說像另一位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學生時代特喜歡這類音樂,看過74年版大受感動,在夜市買一捲多半是盜版的錄音帶,直聽到掛。後來沒買CD,現在就不容易找到了 ;市面上,包括YouTube,多半是04年千住明版。近四十年前的老片,受關注的程度不比從前;然而無論音樂或電影,都稱得上經典,值得細細品嘗。優秀的藝術品永世流傳,絕不止於砂器而已。

P.S. 剛發現引用的YouTube影片,已經因版權問題下架。這也是一種宿命吧。有興趣的請自行搜尋(砂の器 宿命 菅野光亮 千住明),或直接看原版。原聲帶應該不容易找到,建議看影片,才能感受音畫融合的美。
 


原發表於Jeff & Jill的窩,2012/10/27 11:49:09


《以下留言與回覆,來自 聯網

01.  KittiO  2012/11/01 09:23


我看過電視版的砂之器。裡面的雅因為不願過去卑微的歷史曝光而殺人。如果是台灣,一個人可以從底層奮鬥到上層是很讓人敬佩的,卑微的過去更襯托出今天成功的不易,沒有抹去過去的必要。這方面日本的價值觀和其他國家挺不同的!

格主於 2012/11/01 13:48回覆

人總有些隱痛不願被揭發,只是隨時代而異。

原著的時代背景在二次大戰前後,劇中父親所患的痲瘋病,當年是不治之症,在民智未開的鄉下被視為妖邪附身而受排擠。1970年代電影上映時仍然採用這個設定,當時也引發爭議,認為是對痲瘋病人的歧視,以致必須在電影結尾以字幕說明。後來的版本大都改採比較切合時代的背景設定,否則現代人或許連痲瘋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更別說有所共鳴。

另一方面,如果單純只是從底層奮鬥到上層,當然是值得敬佩的。但若背負著上一代的原罪呢?比方說,父親是個惡名昭彰的殺人魔之類,後代真的能擺脫陰影,不受阻礙嗎?我想即使在所謂先進國家,仍然得要隱姓埋名撇清關係吧!這才是「宿命」的涵義啊。



02.  安然  2012/11/03 01:59

命運
很小很小的時候看過這部電影,但當時不太能理解殺人的動機。如果有痛苦或不堪回首的過去,想要徹底擺脫或割斷和以前的關係是可以理解的,人性很複雜,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處理任何事情如果能中庸圓融一點,可以減少很多衝突或悲劇。

格主於 2012/11/03 12:43回覆

我也是到後來才慢慢理解。電影受限於篇幅,很多地方點到為止,需要用心體會。據說電視版對背景和心理做了相當鋪陳,有機會倒想找來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