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不會是我第一個這麼想,盧貝松新片「露西 Lucy」致敬的對象,「2001年太空漫遊」應該少不了一份。你看兩部片子開頭都有猿人,結尾主角同樣噗一聲,套句我家小妮子散場時的評語:「神了咧!」(「神」作動詞)。至於中間,咦,誰還記得中間演了什麼?

幸虧事前看過幾位格友的影評,未雨綢繆,買了所謂D-BOX動感座椅,會隨劇情東搖西晃,事後起碼還記得那份感覺,然後憶起片中有段驚險飛車追逐。沒辦法,咱們腦力十趴的凡夫俗子,要記得襁褓中的奶香很難,坐在黑屋裡讓椅子甩來甩去,倒是不容易忘掉。所以我說導演自有深意:你不多貢獻點銀兩,看過爽過自然放過,還想留下什麼?想太多了吧!

女主角究竟是掛掉還是成仙啦?我想這取決於片商。以目前賣座程度看來,續集肯定會有,差別只在生命型態而已。片子結尾前廿分鐘的情節,和「2001年太空漫遊」頗多呼應,只差後者節奏緩慢場景靜默活悶煞人。「2001」劇終送回一個神秘星童,雖然原著有其意義,但狗尾續貂的續集、再續集,卻都令人不敢恭維。「露西」嘎然而止,反而不無想像空間。算不算妙著,就等著瞧罷。
![]() |
女主角威勢遠勝,男警黑幫俱成紙紥草人

題外話
因為在台灣取了幾個景,用了些本地演員,照例引發一些愛台辱台的費解論戰。其實看過片子就曉得,台灣(台北)純粹只是背景,換成東京、上海、首爾,對盧某人沒有半點差別。盧的片子少不了黑幫打仔毒蟲,警察智商一般只有對手十趴;如果這算辱台辱韓,歐美各國早就被輪番羞辱過,特別是他老家法國。政府有心搞城市行銷,效果好不好見仁見智,卻是主事者份所當為。盧貝松拍片就這調調兒,要嫌沒拍出台灣的美,應該找國家地理才對。只是美則美矣,行銷是否有效,卻也難說。
談到行銷,人家拍的是自己電影,又不是你家廣告,頂多讓你置入一下;廣告得太明顯,觀眾未必買單。若算裡頭最佔便宜的,應該要數晶華酒店了。片中不但有實景,還連名帶姓報給觀眾聽。可光是這樣,有效嗎?這麼說罷,倘若我是晶華老闆,這會兒便趁勢大打廣告:那間韓國佬往人家肚子裡種地瓜的總統套房,免費開放房客參觀!櫃檯還是大廳什麼地方,豎一塊阿Ken人形看板供粉絲合照,再立牌警告「小心!高麗棒子出沒」。人助自助,才不枉一場城市行銷哪。如果你覺得這樣做法和晶華不搭,或者骯髒倉庫影響台灣形象,那你的思路還停留在「宣傳」上;「行銷」,恐怕得多想想客人要的是什麼,而不光只是自己的形象。
商業電影重視的無非孔方兄。從中感覺是榮是辱,都只是露西肚裡的藍色粉末作祟而已。
原發表於Jeff & Jill的窩,2014/08/30 14:30:14
《以下留言與回覆,來自 聯網》
01. 不能正經 2014/09/01 05:27
當自信心不夠時
很容易將小事看成欺人的事的。
很容易將小事看成欺人的事的。
格主於 2014/09/01 19:21回覆
然也,再同意不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