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12(十二怒漢大審判)

翻拍得不錯的老毛子電影,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原版是1957年好萊塢電影「12 Angry Men(十二怒漢)」,新作加入俄羅斯社會背景,最後轉折出人意表,值得一看。


內容是12名陪審員閉關論斷生死的故事。近年來台灣常批評所謂恐龍法官,謂之不體民情的象牙塔學究,更有人主張引進陪審團制度。然而普天之下並沒有完美的司法體制,陪審員不過汲汲營營的尋常百姓,真的會比恐龍法官更加體恤民瘼,還是只想快快盡完義務,回家燒柴造飯?本片中的12名陪審員剛開始一致認為案情單純,打算舉手表決,全體通過就可以解散回家。只因為其中一個人──只有一個人,覺得關係一條年輕人的生命,至少該花點時間,把證據瀏覽一遍,問心無愧後再投票。結果愈看疑點愈多,最後竟然推翻大家原先的直覺想法。然而意外的是,陪審員當中有一個人,從頭到尾知道被告是冤枉的,卻為私人因素始終隱忍不言,甚至直到最後關頭還獨排眾議,堅持判決有罪。對人性或陪審團運作有興趣的,本片頗值得推薦。

先前不曉得俄羅斯也有陪審團制度。陪審制源於古希臘羅馬,一度隨羅馬帝國擴散到大部份歐洲。中世紀歐陸德、法等國逐漸取消陪審團,改由專業法官獨立審判,英國則保留下來,後來傳到美國。原本懷疑陪審制在俄羅斯,是和東正教承襲自同一源流。西羅馬帝國覆亡後,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以第二羅馬自居;十五世紀東羅馬滅亡,俄羅斯自視為其政教繼承者,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會不會陪審制也是這麼留傳下來?後來查了一下資料,其實是1864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司法改革時期引進,共產革命時遭廢止,蘇聯瓦解後再度恢復。但因重大刑案才能適用,法庭上出現陪審團的比例,並不如英美來得高。
 


原發表於Jeff & Jill的窩,2013/05/19 11:57:31


《以下留言與回覆,來自 聯網

01. 胡說八道  2013/06/12 17:04

結果出人意表

看過好萊烏拍的

場景就一間屋子

劇情千迴百轉

結果出人意表

你提的這片子應也不錯


格主於 2013/06/13 18:36回覆

本片也是如此,所差者在溶入俄羅斯社會風俗民情。例如殺父凶嫌改為車臣孤兒,以及由高加索地區用刀習慣,判斷證人是否說謊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